流通规模是直接反映城市流通业发展现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城市流通业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情况,比较各城市流通业的投入和产出规模,可以掌握城市流通业拥有的资源、价值和收益创造水平。
一、投入规模
1.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通过衡量一个年度内城市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完成情况,体现了流通业基础设施质量的提升。33个目标城市投资额排名前10位的是重庆、天津、广州、沈阳、北京、哈尔滨、成都、大连、长沙和上海。东部地区城市的区位优势、经济规模优势、商业环境优势成为流通业固定资产建设的有力支撑,平均水平达584.3亿元;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55.3亿元和424.9亿元。分行业看,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固定资产建设力度较大的城市分别是沈阳、哈尔滨、南昌、天津和长沙;大连、成都、重庆、沈阳和南昌则注重发展餐饮住宿业的配套设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排名靠前的城市通常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前5位分别是重庆、天津、北京、广州和上海。
2.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从业人员和常住人口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流通业从业人数均值为72.5万人;600万~1000万人的城市均值为23.9万人;600万人以下的城市均值为10.1万人。目标城市平均水平为32.2万人,11个城市超过该水平,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深圳、重庆、南京、成都、天津、杭州和西安。
3.限额以上流通企业资本规模。限额以上流通企业资本规模考察了流通企业的资本投入和资金实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南京、重庆、厦门和武汉列前10位。各目标城市平均水平为1050.9亿元,但仅有7个城市超过该水平,表明城市间流通企业资本差距明显,主要集中在几个大都市。东部地区城市平均水平达到1951.1亿元,中西部地区城市平均水平分别为364.3亿元和339.7亿元。
二、产出规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个目标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水平为2834.2亿元,12个城市超过平均水平,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南京、沈阳和青岛。总体上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东部城市无论在商业发达程度还是购买能力方面都要优于中西部城市。
2.批发零售业购、销、存总额。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总额包括批发额和出口额,更能体现一个城市流通业的商品流转规模和对外辐射能力。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深圳、宁波和武汉处于领先水平,销售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其中北京达5.8万亿元,上海达5.7万亿元,显示出良好的商业基础,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流转中心和出口中心。南昌、长春、贵阳、西宁、呼和浩特、银川排名靠后。
对比商品购进总额和销售总额,两者基本呈现同向变化,销售规模越大,采购规模也就越大;而年末库存总额在一般情况下销售总额越大,库存水平相对越高。目标城市年末库存额与销售额的比值为0.064,13个城市在该水平之下,分别是天津、沈阳、宁波、西安、广州、太原、青岛、武汉、福州、重庆、合肥、南昌和上海。其中广州、天津不仅商品交易规模大,且流转效率高,组织商品供应能力较强。
3.流通业增加值。增加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流通业增加值是流通业价值创造能力最直观体现,也是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17个,分别是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深圳、重庆、青岛、武汉、成都、南京、大连、宁波、济南、沈阳、杭州、哈尔滨和郑州,其中上海、广州和北京超过3000亿元,天津、深圳超过2000亿元。南宁、昆明、南昌、贵阳、兰州、银川和西宁低于500亿元,排名靠后。
4.货运总量。33个目标城市的平均货运量为33177万吨,13个城市高于平均水平,分别是重庆、上海、广州、天津、西安、武汉、南京、成都、大连、合肥、济南、宁波和南宁,其中重庆和上海货运量超过9亿吨,远超其它城市。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察,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9个沿海城市货运量平均水平为45099万吨,明显高于24个内陆城市的28707万吨。内陆城市中长江沿岸城市凭借“黄金水道”,水运发达,如重庆、武汉、南京;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如西安、成都、北京、郑州和沈阳等,也起到了重要的货物集散作用,促进了商品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