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流通业是流通体系中最主要也是最具创新与竞争力的部分,集中体现了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对宏观经济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流通业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对城市流通业进行综合考察,特别是对城市间流通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项内容浩繁但意义重大的课题项目。城市流通竞争力是不同城市在流通领域发展的一系列比较性指标的综合体现,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和评价,有利于认识和判断不同城市流通业发展的优势、潜力和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流通领域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引导和促进城市流通业健康发展。基于此,在商务部和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的指导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通力合作,自2008年至今持续开展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的考察研究工作,合力推出《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经过多年深入研究,《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已成为国内较为系统和全面反映我国内地主要城市流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深度分析报告之一。该项研究以年度报告形式对我国内地部分城市流通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描述、比较和分析,对各目标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年度发展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合理准确地给出不同项下的评价和排名,为各目标城市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提供有价值的战略建议。
该报告考察研究的目标城市初始定位为我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等中国大陆36个主要城市;由于未能取得拉萨市、海口市、石家庄市较为完整的数据,依据数据可得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最终确定33个城市作为本项研究的目标城市。这些城市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沈阳市、大连市、哈尔滨市、长春市、济南市、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福州市、厦门市、广州市、深圳市、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合肥市、昆明市、南宁市、贵阳市、成都市、郑州市、太原市、呼和浩特市、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乌鲁木齐市、银川市。鉴于这些目标城市在区域、城市属性、经济规模、流通规模、人口规模等方面具有某种代表性,该报告的研究结果不仅给出对目标城市流通竞争力的清晰判断,也提供了区域流通产业与全国商品流通格局的详细全貌。
建立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城市流通竞争力研究的前提。该报告从基础理论出发,强调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遵循系统化原则,将城市流通竞争力进行横纵向分解与逻辑分层,确立了横纵向二维相交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流通竞争力的综合衡量依赖于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该报告在构建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依据如下原则:评价全面性原则、评价可行性原则、指标代表性原则、指标相关性原则、指标可比性原则、数量适中性原则。该指标体系覆盖了八大类流通特征项下的41个评价指标,用于描述城市流通的基本情况,在全面性、可行性、代表性和可比性方面初步达到了要求。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该报告进一步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化集成,形成单一的信息高度集成的城市流通竞争力指数,即流通规模与基础设施指数、配置密度与服务强度指数、结构升级指数、效率/效益指数、商品市场指数、流通先导指数、流通影响指数、要素投入指数、物流配送指数以及流通贡献指数10个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从而构成适用于目前我国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既反映了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内涵,又反映了整个城市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流通领域各行业、各企业的状况;既能进行城市间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又能进行各城市流通业状况的具体分析。
《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基于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完整翔实的数据,以主要篇幅和内容对33个目标城市的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密度、流通设施、流通效率、消费满足力、流通贡献力、流通辐射力和流通成长力进行分项考察和综合比较分析,33个目标城市的综合表现和各项排名在不同年份的报告中或许有所不同。新的一年会有哪些变化,我们期待着《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5-2016)的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