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之二 —— 夜间消费热度升高,辟出商业“新蓝海”
夜间经济一词,原本是大都市为改善城市中心商业区夜晚空街现象而提出的经济学概念,而现在已与夜间商业、夜间消费同义,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体定义为:“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众多迹象和数据表明,夜间经济在当前和未来蕴藏着巨大商机。
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夜间旅游专项调研》显示,接受调查的游客中有过夜游体验的占比达92.4%。银联商务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国内夜间总体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到全日消费量的28.5%、25.7%,其中,游客消费占比近三成,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进一步凸显,如何提振“夜间消费”,成为今年备受关心的话题。各地“夜经济”的刺激政策也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北京市商务局印发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中,推出了十三项具体举措,并提出未来北京市将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夜京城”消费品牌。预计到2021年底,在全市将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以满足更高水平、更加多元的复合化消费需求。上海市出台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其中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被列为第一条。天津市2018年提出打造“夜津城”,今年在政策上继续加码赋能;河南省提出了10项举措,大力助推夜间经济、夜间商业和夜间消费。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外,重庆、青岛、杭州、石家庄、南京、西安、成都、南昌、宁波等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夜间消费模式”,助力夜间商旅文结合。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显示:夜间到店消费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南强北弱”趋势,在全国夜间消费最活跃的10个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9席,北方城市仅北京上榜。商业人士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简单归于经济发展水平,也与生活和消费习惯,包括北方气候较南方寒冷有关。
专家分析,很多人因为白天工作忙碌,消费需求没法得到充分满足,而到了夜幕降临,是满足消费与休闲需求的绝好时机,夜间经济正好投其所好,从而成为商业拓展消费需求的“新蓝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夜间经济和夜间消费增长潜力之大,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
目前,很多人对夜经济的理解和想象还停留在传统夜市,其实现在夜经济的涵盖范围很大,并非局限于特色街、小食街。吃和买是起点,文化、旅游方面仍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尤其是文化方面潜力非常深厚。
对夜间消费,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展“夜经济”对于地方政府是不小的考验。在“夜经济”活跃的地区,需要在城市管理、治安防控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适应“夜经济”、服务“夜经济”,使消费者将夜间消费作为喜闻乐见的选项。
第二,“夜经济”需要在时间和场景上延展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多元服务以拉动消费。可以参考借鉴众多国际大都市的夜间经济模式,形成本土化和国际化、传统和潮流、接地气和高大上等,多种夜间经济、夜间消费集聚区。
第三,业态和内容上,夜间消费产品要注重差异化,因城施策。应当考虑人们社交、休闲需求,增加酒吧等社交场所和主题性表演及沉浸式内容,并最大化利用空间。文化类设施要合理安排营业时间,满足工作人群下班后的参观需求。
第四,选择夜间消费商圈时,交通便利性应优先考量,而区域夜间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机遇,在于提升文化艺术内容。调查表明,对消费者最有吸引力的夜间活动是话剧、音乐剧等演出,以及艺术、时尚类主题展览,其次是深夜食堂和24小时书店等业态业种。
可以期待,夜间消费正在成为塑造强大国内市场极为重要的新动能。
(中商联专家工作委员会供稿 执笔人 贺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