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出版单位:《商业经济研究》杂志社
                 有限责任公司

总  编 辑:刘建湖

副  社 长:焦金平

副  总 编:李晓红

总编助理:贾辰豪

责任编辑:沈   昱  余建斌

理论编辑:陈晓波  

                 贾艳琳

美术总监:田华阙

美术编辑:陈卓夫

排版制作:熊顺林  陈卓夫 

                 刘佳洋  吕雅楠

期刊展示
24
2024年 第24期
23
2024年 第23期

                本刊简介

      由《商业经济研究》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商业经济研究》创刊于1982年,是原国家商业部创办的国家一级商业经济类学术期刊,是我国商贸流通领域的重要学术阵地。期刊创办30余年,为传播商业前沿理论、促进流通创新发展、推动商贸流通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行业内和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期刊多次入选“CSSCI来源核心期刊”、长期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系《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分类转载量排名前茅期刊,2023年继续入编最新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目录,系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关键字          标题 作者 全文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之我见
2019-3-25


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  研究员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9年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重申: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如何理解、如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呢?笔者认为: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义重大。中国经济摆脱传统的动能,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过去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大规模要素粗放投入、GDP导向的激励制度等传统动能拉动经济增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逐步走向依靠新动能推动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资本形成总额高43.8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表明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消费升级成为当前我国消费的主旋律。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消费升级主要包括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旨在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按照“十三五”规划,要着力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例如,预计到2020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预计达到6万亿元,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而消费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2013-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23.4%,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向消费的转型,从长期来看将有助于中国更强劲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从而支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十九大对于经济发展思路从“高增长转为高质量”,消费在2018年以及未来若干年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稳定的最大压舱石。40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消费扩张升级潜能较大,但是隐忧仍然存在。目前,人们担忧的是:企业盈利趋于回落,居民收入可能随之放缓,也会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40年来,我国居民用31年的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用5年时间跨2万元,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而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2018年12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1.8%,增速比1-10月份减缓1.8个百分点,这是连续4个月的下降,特别是11月份当月利润下降1.8%。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速(6.6%),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如何保证未来居民收入增长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首要因素。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下降到个位数。自2010年增长速度达到18.8%之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下滑的态势,到2017年为10.4%。2018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长速度降低到个位数。2018年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首次跌落到个位数9.4%,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5月,进一步下滑到8.5%,尽管国家统计局做了相关说明,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双位数的时代已经不复重返。特别是2018年11月,该数据只有8.1%,再次引发各界的担忧。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9%,实际增速为6.9%,与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并且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19年,可望保持8%-9%的增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
        当然,在关注此数据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说明消费,存在着大量服务消费的遗漏。比如,我们快速增长的体育消费、文化消费、教育培训消费、信息消费、健康卫生消费。下一步,我国应当加强相关的统计工作,尽可能准确统计消费的整体状况。
        当前制约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因素仍较多。居民过度加杠杆购房的挤出效应显现,消费升级内生动力不足。2004年,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只有1.6万亿元,而到了2017年,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上升到21.9万亿元,短短13年增长了13.7倍。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突破一半,2017年达到54%。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10月份销售价格变动情况表明,位列涨幅前十名的城市中,一半以上都是三四线城市。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于2018年11月底公布的《100城住宅价格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1万元以上均价水平已持续了15个月。
        服务类消费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比如,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全球独一无二。因此,201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6亿,预计到2050年老龄化达到30%左右,大约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9亿,也就是说,约每3.3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而截止到2018年9月全国养老服务机构约2.93万个,床位732.54万张,这与上亿规模的老龄人口相比不成比例,可见,中国养老配套服务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
        子女教育投入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支出。日益高涨的子女教育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导致居民在子女教育的投入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支出结构。早在2010年《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就显示,我国家庭教育费用越来越高,是影响家庭生活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如此高的支出必然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是钱堆出来的,所以,现在是生得起孩子、养不起,也影响了年轻人生二胎的积极性。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促成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要在提高居民收入上下工夫,切实保持居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要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早在1936年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就明确提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表示为一个函数,称为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消费函数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函数。它的形状,取决于总收入和人的基本心理法则。所以,消费是否可持续增长,首要的影响因素是收入问题。
        要密切关注我国消费分级下的消费者结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关注“吃着方便面、就着榨菜、喝着二锅头,骑上摩拜逛一逛,回家拼多多”一族,也要关注奢侈品消费、体育消费、出国旅游消费等趋势。比如,2018年我国旅游者已经遍及157个国家,除了亚洲、欧洲等热门国家之外,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成为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南极游,成为旅游新宠,我国也成为南极旅游“超级大国”,2018-2019年,我国赴南极旅游季的游客有望突破一万人次,占全球赴南极游客的20%左右。
        要构建安心消费的环境,解决好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四座大山问题。的确,短期内很难一下子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化解。比如,在城市房地产问题上,政府提出“房子不是炒的”,坚决遏制了房地产的畸形暴涨,下一步要从房地产的供给角度与需求角度入手,着力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居住需求与投机需求、政府与企业等关系。
        要鼓励创新,引导消费,激发潜在消费动力。探索新的消费模式,在消费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物流网技术,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知网
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时代经贸》杂志
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商业经济研究》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387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186号
电话:010-88258009 传真:010-88258676 E-mail: syjjyj#vip.163.com (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