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1930年生,曾任福建省副省长兼省计委主任、省长,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家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兼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我们商业流通领域改革走过了40年的历程。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可喜的成绩。
(一)“主渠道”作用逐渐淡化
过去,传统商业的国营商业、粮食、供销社三大块发挥着商业系统的“主渠道”作用。流通业改革极大丰富了市场中的商品,我国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992年,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重庆主持召开现场会议,在商业系统推广放开市场、放开经营,放开价格,其中之关键是放开价格。伴随着价格的放开,“主渠道”的作用逐渐淡化,市场中各种经济成分共同走上同一个平台竞争。
(二)改革开放中的商业领域基本打破了垄断
在改革开放中的商业领域基本上没有垄断,进出口大部分都逐步放开了。除对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等行业的重点产品进行监管外,我国放松了对大部分行业进出口产品的管制。外商的零售批发业进入国内市场,其产品和经营模式带动和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此外,中国企业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招标大量采购商品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融合,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们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计划经济中粮食系统存在粮食调动不灵活的问题,抵抗粮食短缺造成价格上涨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下,我国能够利用国际市场的商品进行国内价格调控。我国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国家用财政资金收购、储备一部分粮食,调控市场,保证粮食安全。此外,现代化的市场交易体系也建立起来,如郑州粮食交易所、大连粮食交易所,通过期货在市场上形成价格信号,进行套期保值。这些新的运作模式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
(四)城乡商品流通网点的经营渠道和体系都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从国营商场“一统天下”到各类企业“百花齐放”,我国城乡商品流通网点经营渠道越来越丰富,体系越来越完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各行业的进入壁垒大大降低。此外,外国零售商业的进入影响和促进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
(五)农村的商业网点也进行了调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的商业网点,但外国商业还没有进去,广大农村的商业流通还是一个潜在的广阔的市场。
(六)商品质量意识在不断增强
从“质量万里行”到“百城万店无假货”再到“品牌万里行”,其宗旨就是提高商品质量,为城乡地区服务。最近商务部也在引导企业到农村去,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这些变化应该说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在摸索一种中国特色的商业流通模式。
(七)部分国有商业企业仍在发挥作用
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后,一些国有企业的“阵地”还在,如一些全国知名的白酒加工厂的工厂、仓库、点面还在。县和县以下国营商业企业通过改制,有的一卖了之,有的企业在改制后少数人掌握了产权,国营牌子有的还在挂,一些国有商业企业在实际经济生活当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
(八)商业企业改革的形式多样化
商业企业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现在大中城市的商业阵地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不改变体制,也不卖资产和产权,不断调整其服务结构和经营方式,以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种是新发展起来的商业企业。第三种是原来的国营公司通过改制,实行资产置换和身份置换,在政府支持下,剥离不良资产,用剩下的优质股份进行产权置换,由原有经营者控制。第四种是卖掉。流通领域的改革实现了“国退民进”、多元化经营。整体上改革有利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但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发展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及如何更好的与国外接轨等问题。
(九)努力培育我们自己的本土商业、新型商业、跨国商业
我们要努力培育我国本土商业、新型商业、跨国商业。我国传统民族商业的优势和文化面临国际市场经济的大挑战,传统商业文化没有与现代的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没有接受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封闭的。所以需要我们在与世界竞争过程中,重新创建我国本土商业。此外,我们还需要保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业,这是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