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普合,原内贸部商用电子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主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和中国流通三十人(G30)论坛的副理事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鸿篇巨作中,有一叶小篇章——商业自动化,那是精彩的序曲,一种贯穿至今的主题,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岁数稍大的人都知道,千百年来我国商业的计算工具是算盘,“打得一手好算盘”是商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收款机(ECR)和柜台收银系统(POS)让算盘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让商业管理模式进入信息化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我国开始引进收款机。当时商业部科技司委托北京市商业机械研究所引进日本欧姆龙528收款机,首先在北京东风巿场和东来顺饭店试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以此发端,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改变柜台收款方式,减少收款环节的“跑冒滴漏”。这次零售技术改造的特点是在单一环节的机械化应用。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零售业掀起了一阵“商业自动化”高潮,国内贸易部和之后的国家内贸局全面、有力地推动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零售技术革命,前后持续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称为“十年商业自动化”。与八十年代的收款机应用不同,商业自动化的特点是建设企业局域网络,应用信息技术改造“购销调存”全程业务管理方式,提高零售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构建零售业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体系。
十年商业自动化,取得丰硕成果:
第一,改造了零售基础管理模式。当年零售业普遍实行的以商品部核算为基础的分级核算管理制度。这是一种基于人工作业的粗放管理技术。商业自动化则强调以“单品管理”为基础、进销调存一体化和实行企业统一核算,极大地提高了精细管理和全盘优化的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比如北京西单商场,原来各商品部各自分别对银行贷、存款,企业难以控制资金成本,建立商业自动化系统后,银行贷款利息一年就节约了500万左右,仅此一项就收回了商业自动化一期的投资。
第二,推进了行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在国家内贸局和国家质量监督局的共同努力下,于2001年成立了“国家商业自动化标准化委员会”,这是商业系统第一个标准化工作组织,黄海同志任首届主任委员,全国产学研等行业的四五十位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设计了商业自动化标准体系表,按照“抽象共性,规范基础,约束关键,鼓励创新”的思路制订了若干标准。标委会还和IBM公司合作,引进了国际零售业组织推荐的零售管理模型体系。
第三,开始进入国家科技项目计划。商业自动化改变了“商业无科技”的偏见,从国家“九五”计划开始,商业自动化进入国家科技攻关和其它一些计划。1997年国家计委首次立项,内贸部组织的“商业自动化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示范”项目成为“零的突破”,三大商业大学、数家国家级研究机构和十几家大型零售企业参与了项目开发与示范,开始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科技活动。科技部也在多次给予重大项目支持。商业自动化日益引起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第四,形成活跃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十年商业自动化呈现万马奔腾的局面,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公司一度超过百家,覆盖各种业态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不断升级,各种交流培训活动空前活跃,专业媒体积极配合和深度互动……,商业自动化不但成为多方关注和参与的发展热点,也为后来的行业信息化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第五,活跃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年商业自动化的起步与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在业态升级、流程再造和全面解决方案等多种层面上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零售理念、管理模式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我国商业自动化健康发展赢得了较高的起点和较快的速度。
光阴似箭,现在零售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处于转型升级和创新的重要时期。但回首与展望,可以说十年商业自动化始终是以提高零售业经营效率和改善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创新实践,那段序曲也融入今天零售业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的主旋律之中,当年那种求知求新求变的行业激情,还在续写着零售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